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源于1949年成立的国立山西大学工学院化学工程系。1997年太原理工大学成立后,于1998年在化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的基础上成立437ccm·必赢国际,2004年437ccm·必赢国际更名为437ccm·必赢国际。2022年,在化学系基础上成立化学学院,437ccm·必赢国际更名为437ccm·必赢国际。2024年,为强化学科交叉特色,推动专业结构调整与改革,437ccm·必赢国际、化学学院及生物与制药工程系进行资源整合,成立太原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历经七十多年来的沉淀与发展,现已成为化学化工学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摇篮和高水平科研的学术平台。
学院始终秉承“允公允能,求实奋进”的院训,坚持“德育为先”的办学传统,彰显“敢为人先、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气质,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行业翘楚和道德楷模,如著名“煤化工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谢克昌、“知识分子楷模”栾茀、气固流态化科学家李洪钟、新能源材料科学家吴锋等,深刻诠释着化工“得天下英才以育之、育一代新人以报国”的崇高追求。
学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现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3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精细化工、制药工程和化学6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用化学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精细化工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为山西省高等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45人,其中专任教师20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98人,教师博士化率96%。教授54名,副教授77名。拥有院士、杰青、长江、万人、优青、青拔和青长等10余名,省级教学名师4名,博士生导师55名,硕士生导师163名,形成了一支以国内外化学化工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科带头人的高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现有在读本科生1235人,硕士生1180人,博士生342人。
学院始终走在学科创新发展的前沿,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017、2022),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B+,第五轮学科评估实现提档升级。在世界知名的ESI学科排名中,化学学科接近2‰。
学院以红色文化特色思政教育塑造学生品德,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素质的高层次专业人才。获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拥有国家级煤化工实践课程虚拟教研室,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课程12门。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赛事上屡获佳绩。
学科现有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煤焦化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煤及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煤科学与技术教育部和山西省重点实验室、气体能源高效清洁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创新平台。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与国家能源集团、陕西煤业等企业共建“煤及煤层气绿色清洁开发利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新型煤焦化产业技术”国家地方联合研究中心,为能源革命和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技和人才支撑。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多个国家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项目,并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子刊、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为代表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1000余篇,科研进账经费持续攀升。
学院党建案例入选2023年度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案例;院党委入选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创建单位;学院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数据截至2024年9月